• 搜内容
  • 搜产品
  • 产品全览

DDW2017 | 令狐恩强教授:消化内镜治疗进入超级微创时代


2017 美国消化疾病周(DDW)历时四天,在为全球消化领域的专家与学者提供了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之后,于芝加哥时间 5 月 9 日圆满的落下帷幕。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令狐恩强教授,就消化内镜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进展与大家进行了分享。


我国 ESD 开展现状

丁香园: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而 ESD 已成为胃癌诊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目前我国 ESD 开展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令狐恩强教授:胃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 2 位,死亡率为第 3 位,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占全球胃癌发病总人数的一半左右。从中央到地方,从三甲医院到普通诊所,胃癌的诊治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也是重要的关注点。


早期胃癌患者中相当一部分患者没有症状,其中绝大部分为原位癌,仅个别发展到黏膜下。随着早期胃癌检出率的提升,黏膜下剥离术将成为治疗早期胃癌的主流方向,这是治疗胃癌的第一关。


未来 5-10 年,甚至 20 年,早期胃癌的治疗模式将是内镜下切除为主,外科治疗为辅,放化疗为补充的治疗模式,也就是本人在 2009 年提出的「消化道癌诊治新模式」的概念。对于早期胃癌,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三甲医院都已开展了 ESD 治疗,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但临床实践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在这十多年间,不断规范 ESD 的诊疗流程,包括诊断、切除过程,切除边界的确定以及术后病理的处理(术后病理已成为一个「裁判」,其决定患者术后是否需要进行外科补充手术)等。我们很高兴看到绝大部分医院能够开展这样的手术以造福患者。未来胃癌并不可怕,经过新模式诊疗的规范化,绝大部分患者能够无瘤生存,且生存期不受影响。


ESD 围手术期管理两大要点


丁香园:ESD 围手术期管理,包括医源性溃疡及术后迟发性出血对 ESD 手术成功率尤其重要,其中哪些因素在临床中是需要注意和重视的?


令狐恩强教授:ESD 在切除病变黏膜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个人工溃疡,但是临床上我们不这么称呼,这是疾病治疗中的一个过程。类似外科手术治疗后围手术期中的恢复期, ESD 术后的围手术期也是一个恢复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术中出血。术中出血不仅在于不同区域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更在于不同医生操作熟练度的差异,操作熟练的医生一般术中很少出血,而越不熟练者越容易出血,这需要一个熟练的过程。


二是胃酸。胃酸造成的强酸环境也是导致出血的一个主要因素,强力抑制胃酸后,使胃腔中 pH 值接近中性,出血发生率就会比较低。在治疗胃癌的 ESD 围手术期中,PPI 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抑酸治疗是促进术后黏膜缺损导致溃疡的愈合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如果抑酸效果不理想,就可能导致术中出血、术后迟发性出血、以及溃疡延迟愈合等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关于抑酸治疗也已经写入了《胃黏膜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围手术期用药专家建议(2015 年,苏州)》中。


消化内镜治疗的超级微创时代来临


丁香园:本届 DDW 会议中,您认为有关内镜诊治的哪方面研究进展对临床工作指导意义比较大,内镜诊治的未来发展方向又是什么?


令狐恩强教授:从本届 DDW 会议来看,消化内镜已经远远走出了消化科,进入了外科,成为外科超级微创治疗时期的一个过渡。外科所指的微创手术,是相对于开胸开腹而言,用腹腔镜、胸腔镜或关节镜等切除病变,其代价是切除病变的同时还需要切除病变器官。而随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ESD、隧道技术及微创消融技术等一系列技术出现之后,内镜治疗可以解除病变的同时不切除器官,达到治疗目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新的概念,称之为超级微创。


本届大会当中,各个方面都体现出超级微创的概念,该概念不同于微创,旨在通过切除病变而不切除器官,使人体仍然保持原有的解剖状态。未来会呈现出一个重要的超级微创时代,其中包括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治,早期胃癌、早期食管癌、甚至一些固有肌层肿瘤的诊治,以及贲门失弛缓食管隧道技术应用等,进展会非常迅速。同时,相应的器械研发方面也会得到大幅提升,因为好技术离不开好的设备与器械。


令狐恩强教授在 2017DDW 大会之美国消化内镜学会(ASGE)—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CSGE)国际论坛上发言